2019年1月11-13日,新年伊始!第二届新时代翻译学研究高端论坛在美丽的合肥工业大学翡翠湖校区成功举办,本届论坛由新时代翻译学研究论坛主办,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与安徽译创语言服务有限公司联合承办,论坛吸引了省内外近百名师学的积极参与。
1月12日上午,论坛开幕式由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韩江洪教授主持,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刘志峰教授致欢迎辞,安徽省高校翻译协会会长徐鸣教授应邀出席并发表讲话。
随后,兰州城市学院副校长姜秋霞教授以 “ ‘格式塔意向’的应用与发展——兼谈翻译理论的建构”为主题作主旨报告,表示自格式塔意向概念提出近20年来, 这一概念已有了深刻的变化、推进、发展,她重点讲述了这20年内格式塔意向的应用情况,总结归纳了格式塔意向在各种文体中的应用,并研究了文体对格式塔意向理论转换的推动,她还概述了格式塔意向的发展、格式塔意向重构与翻译认知的关系。
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校长祝朝伟教授在主旨报告“机器翻译要取代作为人的译者了吗?——兼谈翻译人才培养中科技与人文的关系”中围绕“机器翻译是否会取代人工翻译”谈了自己的观点,罗列了近几年国内国际由人工智能引发的高关注度事件,他表示人工智能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人类而非取代人类,机器翻译的结果与人工翻译的结果仍有较大差距,通过不同文本类型的语言特点和翻译特点证明了机器翻译难以取代人工翻译。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院长孙会军教授在“政治,还是诗学?——李国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英译研究”的主题报告中强调小说所描述的故事背景与现今社会有较大差距,她尝试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译者在现行时代下对原著词汇、话语的处理,找到译者规律性的翻译形式,举例展示了译者的去政治化倾向和诗学取向。
12日下午的三场报告更是令人回味无穷,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华文教授从宏观角度高屋建瓴地讲了“‘反(返)译论’刍议,深入浅出,通过讲述翻译中的认知差异的转换,强调对“翻译对等”进行再认识,从语言的不同层面比较原文和译文的对等度。他表示反向思维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返回原文的本意,强调在翻译中运用反向思维来实现翻译认识性对等的重要性。
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蒋林教授的“‘十七年文学’期间中国儿童文学外译管窥”主旨报告从“十七年文学”期间中国儿童外译概论、外译主要阵地——欧美地区和辅助阵地——亚非拉地区等部分向大家做了分享,通过数据展示“十七年文学”期间中国儿童文学外译的深远意义。
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MTI教育中心主任辛红娟教授在“杨宪益翻译诗学研究”的主旨报告中向大家展示了对杨宪益译作的研究成果,从杨宪益翻译诗学研究的起源、意义、综述和框架描述进行了分享,讲述了杨宪益先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与西方现代思想的洗礼下,经过长期翻译实践,逐渐形成稳定、成熟的翻译诗学思想。
13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胡开宝教授的通过主旨报告“商务文献英译中的中国企业形象的语料库研究——以华为公司为例”,从认知与形象角度为切入点,过渡到中国企业形象,通过分析语料,以批评话语分析为依据,来研究华为公司所构建的公司形象,向大家展示了分析结果以及这一结果对企业形象产生的影响。
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赵雪琴教授通过“翻译过程中的认知负荷研究”,回顾了翻译过程研究的概述、定义、常见的翻译过程研究法及各自优缺点,还介绍了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分析逻辑连接词变量对人们翻译准确率、时间、效率的影响,得出了十分有价值的结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范祥涛教授的主旨报告“汉语典籍英译史的对象与方法”分享了汉语典籍英译起源、时期分段、汉语典籍英译史研究对象和方法,以时间逻辑向大家介绍了汉语典籍英译。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胡开宝教授致闭幕辞,他首先谈了论坛的起源,最初主要为了探讨中国翻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发展动向,并以此形式来缅怀中国资深翻译家、博士生导师张柏然教授;他还进一步表示,希望翻译学研究论坛能在现有基础之上,吸收国内真正在做翻译学研究的中青年优秀学者进入论坛,以推动论坛的发展;着眼于推进前沿研究的发展,在翻译学研究方法和翻译学研究选题方面为想做翻译学研究的青年学者提供帮助和支持。最后,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本次论坛。